臺北市立美術館(簡稱北美館)舉辦「台北雙年展」(Taipei Biennial)行之有年,自1998年起至今,已舉辦十屆,
從第二屆雙年展開始,皆為雙策展人制度,一位台灣籍藝術家,與一位外籍藝術家共同策劃,參展國家因此大幅增加。
此屆雙年展為吳瑪悧與范切斯科.馬納克達(Francesco Manacorda)共同策展,主題為「後自然: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」(Post-Nature)。共19個國家、42名參展者與參展團隊,展期長達四個月。主題探究人與自然之間,交互緊密的結構,將雙年展作為社會實驗的平臺。像是外來物種對當地生態的衝擊、土地及空氣汙染、氣候與環境變遷議題等。
藉以讓美術館的展覽空間發揮積極功能,具體回應「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」的策展命題。
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四個小編推薦的作品主題,介紹文字下方則是藝術家資訊。
1. 《變質岩》,2016
映入眼簾的,不是哪個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珍貴奇岩,而是我們這一世代人類所創造的。
探討著人類短視近利的行為,夏利耶發現,
朱利安.夏利耶 Julian CHARRIĖRE
1987年生於瑞士,現居住與工作在德國柏林。
2. 《拉拉山.帕納哈切爾》,2018
瓜地馬拉西南的高地區,是藝術家薇薇安.蘇特生活工作的環境,
她的創作通常誕生於室內,但也會藉著風雨、泥土、
2005年的一場颶風,為帕納哈切爾帶來嚴重災情,也讓她工作室遭受波及,這些畫作被浸濕在泥濘裡。但對她而言,這是大自然介入的現象,是「創作」的過程,於是讓畫作依原狀晾乾。她也嘗試過在作品加入風化作用,用無色魚膠作畫,掛在戶外,讓灰黴自由生長。呈現作品方式只是將畫布懸掛展出,並無用木框繃成獨立畫幅。因為作品是對地方感受的延伸,必須持續敞開與環境的對話。
這次展出的作品,是她造訪臺灣拉拉山,以數天時間進行的創作。
她對臺灣風土民情深深著迷,作品反映著她對臺灣的第一印象。
薇薇安.蘇特 Vivian SUTER
1949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,現居住及工作於瓜地馬拉。
3. 《世界處理器》,1988~至今
藉著地球儀這個媒材,將地球總體狀態資訊,以視覺形式表現。
《世界處理器》可說是一種新聞學,建構在科學調查與藝術思想的開放,藝術家需要在正確且客觀資訊與視覺意象上作平衡。整理這些數據,
因此古騰近年得出一結論,標準歷史數據不見得能推斷出未來模樣,乃因科技進步、氣候變遷加劇,已不是線型發展,
英果.古騰 Ingo GÜNTHER
1957年生於德國,現居與工作於紐約。
4. 《人類世》,2018
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.克魯岑(Paul Jozef Crutzen)於2000年國際會議拋出「人類世」論題,
作品《人類世》,便是延伸此概念,
藝術家希望能透過觀念性藝術計劃,
隆薩克.阿努瓦特菲蒙 Ruangsak ANUWATWIMON
1975年出生於泰國,現居住與工作在曼谷。
參展藝術家與團隊,相當多元豐富,
喜愛藝術的朋友們,值得一探究竟。
《2018 台北雙年展》展覽資訊
地點:臺北市立美術館 (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)
日期:2018.11.17~2019.3.10
時間:週二到週日早上9:30~下午17:30 週六早上9:30~晚上20:30 (週一、除夕、初一休館)
票價:全票30元
台北雙年展官網
資料來源:北美館官網暨相關展覽資料 / 攝影、文字整理編輯: Jess